传承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心得作文15篇

| 跃瀚

传承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心得作文(篇1)

时间在岁月中流过,黎明破晓,霞光四照,那时间宝物依旧无可泯灭,亘古至今,文人墨客无不对那笔酣墨饱的文学留下其诗歌赋词,赞颂至今。而从古至今,流传而来,沉淀的瑰宝——中国十大国粹,无一不积攒着传统文化。而书法,作为其中国十大国粹之首,自是颇有一番韵味的。

书法,举手投足间,都有那古人书写字的意境。常一拿起笔间,便认为自己俨然是位书法家,大笔一挥,却没有想象之中的秀字,可见,这书法也不是那么好书写的。一笔一画间,从笔尖处微微荡开书法的韵味来,不禁令人书写下千百年来的'古诗。同样都是古人所传下的文化,其文化气息也弥漫在教室之中,久久未散。

书法书法不但要写,也要会赏析。令我无法忘怀的是那楷书四大家之一—颜真卿的《颜勤礼碑》。端详其著作,字字恢宏雄壮、大气磅礴,仿佛站在“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大瀑布前。一点一画之间,无不筋肉丰满,浑厚有力。如同那瀑布若千万匹白马从断崖上倾泻而来,势不可当。有的白马仰大长啸,震耳欲聋;有的白马奋起奔腾,一跃而起。“哗—哗—”的响声响彻云霄,抽象云雾间,飘扬在空中,如那急转直下的横折般。

从断崖倾泻而来的瀑布,如同一只张牙舞爪的白龙,喷吐着气息笼罩着整个瀑布,飞冲直下,这般气势浩大,无不凝聚在一笔一画之中,促就辉煌字体。急流而下,激起一层又一层浪花,正如那一撇,撇得浑厚有力,无法割舍。点点浪花被巨龙腾空而起,溅起点点晶莹剔透的露珠,又散落在瀑布之中,正如那画龙点睛的一笔--点也是极具筋肉丰满,浑厚有力的。一笔一点之间无不令我深深熏陶其书法魅力。

书法,中国十大国粹之首,确实名不虚传。其一点一画间,无不凝聚着古人文化的结晶,愿我们继续弘扬下去!

传承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心得作文(篇2)

金质的风声在收获的欢愉中继续吹拂着泱泱华夏。岁月的火焰再次把福祉带给古老的东方,带给亚西亚着片神气的国土,我的祖国。

流连于我亲爱的祖国,流连于日新月异的壮美画卷,我倾听着驻足于时内的家园中那一代又一代歌者发出的深情咏唱。

南湖红船,毅然起航,载满民族的希望,高悬真理的明灯,让一粒进步的种子悄然搏动,那样坚定地催生了黑夜的饿黎明!

星星之火,撩原神州,一豆星火,点燃漆黑之夜,拎起万点光明,汇成世间最浩瀚的气魄,荡漾于华夏的'山川,沉积于古老民族的不屈灵魂!

万里长征,铁流西进,那是一条红色的飘带,悲壮的行程谱写了大智大勇,让地球上所有的人们因这支坚执的队伍而认识了一个国度崛起的前奏。

陕北大地,铸就希望;一孔孔昏暗的窑洞,一首首自强的奋进之歌,引领人民团结一致,众志成城,抗击外辱,卫我家园,扛起万千劲舞的旗帜!

改革开放,沧桑巨变,时代的巨轮劈风斩浪,勇敢的劳动者用血汗铸炼智慧和信念,共迎冬的沉蓄,春的翠绿,夏的明丽,秋的金黄!

今天,我们迎来了祖国光辉诞辰的五十六周年的又一个花季。此刻,我多想喊一声:我亲爱的祖国,叫一声慈祥的母亲,我的性情与泪水一齐奔涌,让我茁壮成您博大的生命中最微小的江海边的那粒沙,浅池中的那滴水,城市中的那朵花,沙漠中的那丛绿,缀饰你八万里云天,九万里大地!

祖国啊!请看,有多少黑头发,黑眼睛,黄皮肤的龙的传人,舞动坚强的臂膀,朋举成林,击节高歌,用毕生的血泪为你打造现实与未来!

传承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心得作文(篇3)

漫步在清冷的小巷,品味已渐渐消逝的中华传统文化。

周末,忙碌了一周的我外出散心,不知不觉中,我来到了稻河古街。

一阵阵的香味扑鼻而来,是那些摆在大路两旁的烧烤,现在到处都有。“唉”,我不由叹了口气,曾经记忆里的糖画、吹糖人、竹编等等都已渐渐消逝。突然,我闻到了一丝焦糖的香味,虽然很淡,但我依然记得这丝熟悉的香味。

我寻香走到一个小巷旁,香气就是从那里飘出来的。我的疑惑油然而生:为什么香气是从这个清冷的.小巷里传出来的呢?走进小巷,我看到了那记忆中的糖画铺。

我走上前买了一支糖画,在等糖画时,我仔细打量了一下这个糖画铺:卖糖画的是一个年过花甲的老人,店铺也不大,就一张桌子、一个凳子、一口用来熬焦糖的小锅以及一块用来画糖画的铁板,还有一个抽动物的竹盘。

就在这时,老爷爷对我说:“小朋友,你的糖画好了。”我接过糖画,只见它晶莹剔透,微微泛黄,画的技法也十分高超,如同龙飞凤舞一般。随后,我好奇地问老爷爷:“您怎么会在这个小巷里开店,而不到外面呢?”

老爷爷听了我这句话,叹了口气,说:“现在外头全是什么麻辣烫、章鱼烧之类的新玩意儿,我们这些老传统没什么人再关注喽!”他顿了顿,接着说:“再过一段时间怕是这些老传统都要成立历史了!”

听着老爷爷的话,我的心里像是打翻了五味瓶似的,很不是滋味。

是啊,这些传统由于做起来难,学起来也不简单,赚的钱也不多,所以长年以来一直没几个人真正愿意学,因此导致它们快要失传,成为历史了。

我们要保护它们,不能让它们渐渐消逝。我在此呼吁:请保护这些正在渐渐消逝的传统文化吧,它们会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多姿多彩!

传承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心得作文(篇4)

平安小虎队又出发啦!上一站我们举行了垃圾分类活动,这一站,我们要去工艺美术博物馆寻找身边的传统文化。

博物馆里最吸引我的就要数木雕了,因为它想雕什么就能雕什么,而且还含有一种深刻的含义呢!

我走进木雕展厅时,看见一位叔叔正一心一意地雕刻着一个柱着拐杖的老爷爷,老爷爷已经刻了一大半。我仔细地看着叔叔的作品,当看到老爷爷的头部时大吃了一惊:老爷爷的每根头根都是飘着的,而且只有一两根碰在一起。“叔叔,您真厉害,一整片头发已经很难刻了,您竟然能刻出一根一根的头发!”看着木头雕的老爷爷的头发,我情不自禁地称赞起了叔叔。叔叔听了我的这番话,笑了。他摸了摸我的小脑袋,说:“小朋友,你真逗!不过,叔叔告诉你呀,其实这头发是天然的树根做的。”说着你拿起身旁的一段还没雕刻的原木说:“你看,这树根是不是很像一根一根的头发?”“是的!”我一本正经地对叔叔说,“树根确实很像头发。”“那我们就可以用树根当头发呀!”“对呀,我怎么没想到呢?好笨,好笨,好笨!”我一边说一边敲自己的'头。“还有,我们用木头雕东西时,要看这个木头适合雕什么我们就用来雕什么。像这块木头本来头上有根,我就用它来雕了老爷爷,根可以当老爷爷的头发,反正他的头发少。”叔叔说。“哦”我高兴地说。

你们明白木雕的含义了吗?它就是——因材施教。

对呀,人也应该是这样:你擅长什么,你就去干什么,难怪木雕会成为中国的传统文化呢!

中国的传统文化还有很多,如:剪纸、绣花、国画、中秋赏月做月饼、扎风筝……好多传统文化等着你来找呢!

传承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心得作文(篇5)

星期天,爸爸的同事邀我们去梅家坞品茶,我们全家都去,但我不是很情愿,有什么好去的,不就是喝喝茶,有什么意思嘛,天又这么热。可没办法,在爸爸的一再“盛邀”下,我只能去了。

一路上,我漫不经心地欣赏着车窗外的风景,正看着,忽然,爸爸说梅家坞快到了,我有意识地抬头向四周望去,只觉得眼前一亮,这里是一片青山环绕,茶山叠嶂,整片整片的茶树爬满了整个山坡,像覆盖了一张巨大的绿色毯子,郁郁葱葱,与蓝色的天空连成一片,如风景画一般,让我觉得有些惊喜!我正贪婪地望着这四周的一切,车停了,我们已到了预定好的小农庄——八月天。女主人非常热情,没待我们坐下,茶水已沏好,由于天气实在太热,我已是口干舌燥,顾不得茶水还有些烫,一端杯就喝了个底朝天。女主人见了,笑嘻嘻地对我说:“小朋友,茶不是这样喝的,喝茶可有学问的哦,要先闻一闻,再观赏一下,再慢慢地喝,这样喝茶才有味道。”边上的人见此情景都忍不住笑了起来,我觉得有点尴尬,说着女主人又给我倒了一杯茶,为了避免再次的尴尬,我试着按照女主人的方法——一闻,二赏,三喝,慢慢地品味着这茶水的味道,果然有所不同,此时的茶水有一股淡淡的香味,还有一丝丝的甜味。

我开始对茶文化产生了兴趣,主动的向女主人讨教了一些有关茶的.知识,如茶叶的采摘、炒制、储存等等,女主人一一做了解释,还现场教我采摘茶叶呢!茶的学问还真多呀,采茶要采2叶出展的嫩叶,采的不能太用力,不然会变成“飞叶”。炒茶叶火力要适中,不能太用力,不然炒出来的就很老,而且沏茶、喝茶还有很多讲究……

此次梅家坞之行,真是不虚此行,让我学到了不少的知识。

传承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心得作文(篇6)

华灯初上,夜天更美远空幽。华楼灯火沁染色。行人如蝼蚁,繁华的霓虹灯不过是城市倏尔划过的证明。推窗,风抚脸庞,似儿时的歌谣烫贴人心,温柔的另一端却也吹皱了我心池的愁绪;闭上眼,听风的声音,夹杂着“空空空”的声音。似乐府匠师,大指调弦中指拨,一弦一弦如撼铃,声声箜篌叙寂寞;也似夏日蝉鸣,高秋响激空,枯燥、乏味。这是消失在城市里久远的箜篌声,它有一个响亮又陌生的名字——“弹棉花”。

夏日的碧空,无垠蓝焰烧晴天,万里滑静无纤烟,正是摘棉花好时机,干涸的土地蕴藏着无限憧憬,褐色、干枯的棉花枝上是迫将欲出的新棉,一丝丝、一缕缕,紫枝抱蕾绽白雪,疑是梨花胜雪花,而打开壳的那一瞬间,更是惊艳人间。它清白如云,轻盈似风,柔软若无。指头大的壳里蕴藏着一冬的温暖,当大雪簌簌落下,一年的收成、一年的汗水、未来的期翼,便是这一搂搂、一框框轻柔如羽的棉花。

“檀木榔头,杉木梢;金鸡叫,雪花飘。”榔头、木梢、压盘……一字排开,大戏登场。“弹棉匠”平凡如路人,虽无金戈铁马、驰骋豪迈的疆场,却也有巧织丰收的细腻,长弓是他们征服一片片“云彩”的长剑,铺开已经被汗渍、尘埃、岁浸润的弹床,舞台便浑然天成。经久岁月,木头自然的纹理已被岁月磨出了厚厚的包浆,老李家的女儿出嫁的第一床新被、老陈家迎接孙子的第一床被褥……新娘云髻峨峨、修眉联娟、笑嫣如花,送亲的马车堆起高高的新被是娘家关切的厚爱;大胖孙子明亮的第一声哭泣、划破苍穹,惊喜了世代传承的繁衍,那条东西相连的石头街,人声鼎沸、作揖恭喜、岁月欢腾……

不宽不长的弹床一搭开,“弹花匠”的舞台便冲入云端,铿锵有力、一片片、一丝丝,闹腾的棉花瞬间诚服,派兵布阵,胸有成竹、运筹帷幄,百姓婚娶的欢乐、寒日里的温暖全系在这方寸之间。如大珠小珠落玉盘,片片棉花合着空空声散落其间。

弹棉花,最为有趣味的便是搭线,至尊有至尊的繁华、平常亦有平常的粉墨趣味。红线、绿线亦或黄线,是千家万户、精打细算家妇的审美;或疏或密,是邻家小女的端庄沉稳、活泼俏丽;是金线亦或12支的棉线是各家婚娶财力,不显山不露水、又润物细无声、无处不在无处不显的微妙。

选好线,走针传引,行云流水,如墨晕黄纸,心中大意跃然床上。然而,生活的喧嚣与繁华,决然不止龙骨,还需细节与血肉,带着夏日温暖阳光的棉花鱼贯登场。大片的、厚重的适合垫在最底层,肌肤相贴,只有厚重才能承担得了数九寒意。有厚便有薄,厚薄有致如生活如甘苦百味,这样才够丰富、鲜活。有了厚更显薄的轻盈、灵活,那是一床棉絮边缘与正面的主要用材,手之所及,如羽毛般轻盈,如云端饱满,躺下去,轻抚脸颊,装着阳光的味道,满足、欣慰,农田的辛劳,新被的温暖,温柔了那一乡美梦。

铺好棉花,大戏已胜券在握,彩袖殷勤捧玉钟,歌尽桃花扇底风,纺轴里最后的丝线完美收工,这一出大戏唱得梨园绝代声。是轻盈?是温暖?是温软?老陈家的迎娶、老李家的人丁新添,那一声声余音不绝的“空空声’,这不停转动的线轴,终将汇成这一网收尾的丝线,它画出了一幅鸣榔舟叶聚,撒网浪花圆的完美画卷。

传承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心得作文(篇7)

中国有许多传统文化,比如:中秋节吃月饼,端午节吃粽子,元宵节吃汤圆。在这些当中我最喜欢端午节的传统文化。

记得端午节那一天,妈妈买了一大袋粽子,有豆沙馅的,有牛肉馅的,还有蛋黄馅的。我问妈妈:“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呢?”妈妈笑着说:“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妈妈告诉我,屈原是战国时期的浪漫主义诗人。当时,秦国入侵楚国,屈原悲愤之下跳江自杀了。人们为了让屈原的尸体不被鱼吃掉,就包好粽子丢进水里让鱼吃粽子,鱼吃饱了就不会吃屈原的尸体了。妈妈说:“除了吃粽子,端午节还有赛龙舟的习俗。”屈原跳江的时候,人们为了救他,就争先恐后地划龙舟,一艘艘龙舟你追我赶地到处搜救屈原。后来,有些地方过端午节就用赛龙舟来纪念屈原。

我喜欢端午节的传统文化!

传承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心得作文(篇8)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种文化孕育着一种文明。“泱泱大国,礼仪之邦”的东方文明,正是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铸就的辉煌。

当我掀开那悠久的历史,深入那灿烂的文化,研读那深邃的思想时,我脑海中首先想到的是必须继承和弘扬这些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而对于一名中学语文工作者来说,传播传统文化更有着得天独厚的客观条件。我们的中学语文教材中,圣贤先哲的至理名言、诗词歌赋、感人事迹,可以说比比皆是,它为传统文化教育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天地。所以,作为一位语文教师,理应最大限度地利用好手中的课本,成为一名优秀的文化传播者。

中学语文教材中虽有着丰富的传统文化,但如何能被中学生所认识、了解,其中优秀的成分如何能被中学生所接受、继承,这是一个需要研究、探讨和实践的问题。笔者就结合近几年的教学实际和感受,谈些粗浅的看法。

古诗词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华,内容丰富,佳作云集,既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又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语文课本对这些传统文化进行了精挑细选,供学生诵读、学习,并让他们从中受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熏陶。

古诗词的语言最有特色,字字经典、内涵丰富、有着独特的韵律美。在教学中,我们首先要引领学生通过诵读来体会诗词的语言特色。学生在诵读时,教师要指导学生“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把诗词的神情理趣,在诵读中传达出来。例如,读温庭筠的《梦江南》就要读得委婉、缠绵;读《沁园春·雪》要读出豪迈、宏大的气势;读李煜的《相见欢》要节奏舒缓,带着无可解脱的愁苦……由此来引导学生与作者神气相通、心灵感应。对这些优秀的诗词,不仅要多读熟读,而且要熟读成诵,烂熟于心。需要时信手拈来,使它们为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服务,使文章厚实而优雅,添加文化含量。

对于古诗词中的经典名句不仅要反复诵读,更要细细品味。教师要经常有意引导学生咬文嚼字,品味诗句“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的功力。品读的方法有很多,可从关键字词、句式、修辞、节奏、平仄等方面入手。比如,《望庐山瀑布》这首诗中“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诗人运用夸张的手法,形象地描绘出了庐山瀑布磅礴的气势。再如,《江雪》中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简单的十个字就描绘了大雪时山中无飞鸟、路上无行人的萧索景象,两行诗对仗整齐,韵律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又使人产生无限想象。教授古诗词就是要带动学生这样细细品味语言,我们古典诗词的魅力就出来了,学生就会喜欢上民族的语言,就会接受语言所承载的文化。

传承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心得作文(篇9)

糖人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悠久的历史,经历了风风雨雨,是现代的“活化石”,作为一种经典小吃,深受大家喜爱,看吹糖人的过程更是叫人不亦乐乎。

只见一位叔叔用管子挑起一团糖浆,满脸欢喜地问:“小朋友,你要一个什么呀?”我双手叉腰嘟起嘴说道:“哼,我可是大朋友!来一个林冲吧。”叔叔把管子叼在嘴上,小口吹气,双手按压着变成一个椭圆形,往下拉出两条腿,一边控制着身体不变大,一边揉出腿,又从身体上拉出两条,一条弯曲叉腰叔叔小心翼翼地拉着弯曲部分,做得一丝不苟,右手抬高架在肩上。又挑起一小团,拉得又细又长,轻轻吹气,慢慢搓成圆柱体,枪口做成三角状搭在右手上。接着挑起一团,搓成圆形,微微有些扁,用管子点两下,再画个弯儿,上面拉出扁扁的一点,最上面突出,下面一边旋转一边弄,再接到身体上,威武霸气的林冲诞生了。“来大朋友,看看你的小糖人吧。”叔叔热情地说。我急匆匆地挤过人海,吃力地伸出手,接过林冲兴奋地端详。“嘿嘿,我已经吃掉了鲁智深,武松等107人,吃掉林冲就吃满了。”我心想着。

我一口吃掉林冲的头,拉出长长的金丝,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入口十分粘牙,大口咀嚼才能镇住他,让他脱离牙齿的怀抱,慢慢地化成糖浆,顺着食道滑下,甜得让人掉牙,但甜而不甘,三下五除二把林冲吃完,满意地拍拍肚子。

嘴角还流着一点儿糖浆、留着一点儿历史、留着一点儿文化……

传承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心得作文(篇10)

汉服,一个可以说得上是潮流,也可以说得上是历史的服装,这种服饰凝聚了我们中华文化上下五千年里所有的人民智慧,称得上是高贵了。

但如今的现代社会,不知怎么的,原本是我们祖国传统文化的事物,如今却成为了那些大人口中的奇装异服。要知道这种服饰是我们中国特有的,是我们中国拿得出手的传统文化,他见证了我们祖国早期所经历过的刀山火海、大漠孤烟以及古人们的悲欢离合。不论是那如蝶翼般舞动的长袖,还是那如荷花绽放般的裙摆,都称不上是奇,因为他本就归属中国,就如同我们现在穿的便服一样,只不过汉服与如今的便服有着年代之差而已,我们不能因为那所谓的年代之差,而丢失了我们中国那独特的美,毕竟那汉服上的每一针每一线之间所蕴含的都是古人的智慧和中国一点点成长的一步步,所以穿在身上怎能是奇?怎能是丢脸?怎能是不正经?而是拾起早年间的人文传统,发扬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发扬怀念历史精神而已,不能将我们民族的历史与不正经这件事情划上等号,也不能嘲笑我们中国古代上下五千年所创造出的这种服饰。

所以希望世间的人们能不再将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贴上奇装异服的标签,也希望不论多少年过去,我们的古服——汉服,裙摆间仍能洒出我们民族传统文化的光辉,让这块金子不要被世间的凡尘而掩盖住了金光,其他文化也是如此。

这便是我对他人说我们的民族传统文化汉服是奇装异服这件事情的思考。

传承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心得作文(篇11)

喜爱美食,是生活的一件乐事。今天,就让我们来聊一聊古城西安的传统美食。

羊肉泡馍又称羊羹,早在先前,苏东坡就曾赞誉“陇馔有熊腊,秦烹唯羊羹”足以见其美味。羊肉泡馍即将白馍撕成小块,放在肉汤中浸泡,待其吸收羊汤的精华后,连汤带馍一并吃下,肉烂汤浓,香醇味美,粘绵韧滑,吃完后余香满口。《宋书》曾记载,南北朝时,毛修之因向宋武帝献上牛羊羹这一绝品,武帝竟封他为太宫史,后又升为尚书光禄大夫,这牛羊羹一菜功不可没,实为绝味。

西安刀削面不仅讲究味道,更讲究技巧。且看那大厨,在削面时左手托住揉好的面团,右手持刀,不仅手腕要灵,且出刀要平,只听“嚓、嚓、嚓”几声,削出的面像密集的短箭一样射入锅中。锅中汤滚面翻,有经验的大厨凭经验便撒上了菜。在面条上浇一勺香飘四溢的浓汤,撒一把青翠欲滴的香菜,放几片薄厚适中的牛肉,泼一层香辣诱人的辣酱,光看一眼,便垂涎欲滴。用筷子挑上一筷,只见到面条中厚边薄,棱锋分明,似春天的柳叶,又恰是牡丹的花边。每一片都有许多相似之处,但细看,却又有着些许不同,如同一件件艺术品,无法复制,特点鲜明,放入口中,软而不烂,口感极佳,反映出了大厨精湛的厨艺和一丝不苟的精神。

还有那打动无数食客的精品美食——肉夹馍。馍外观焦黄,条纹清晰,内部呈层状,饼体发胀,皮酥里嫩,馍中的腊肉色泽红润,气味芬芳,肉质软糯。

人们品尝西安美食,不仅可以享受色香味所带来的独特体验,还能了解、品味沉淀在美食中的文化和民俗……

传承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心得作文(篇12)

“哇!妈妈,车上有好多水果啊! ”“这些水果都是用一些布料做的。”这是1999年12月31日晚上的秋色大巡游上,一个天真活泼的男孩子与妈妈的对话。秋色大巡游的确令人兴奋,可你又对秋色的了解又有多少呢?不了解?似曾相识?统统都没关系,只要你现在愿意洗耳恭听的话,以后这些知识都是属于你的。

秋色,顾名思义是指秋季农业丰收之时,民间举行庆祝丰收游行,俗称“秋色赛会”或“秋色提灯会”,也统称为“出秋色”。

佛山秋色历史悠久,相传明代永乐年间(1430—1435)。

别看“她”这么“老”,原来“她”的身世竟与一群顽童有关。

秋季丰收后的一个夜晚,一群孩子用茭笋壳扎成龙形,并在龙的身上插上香火,以竹竿舞动火龙,口呼鼓乐,游舞街巷之中,深夜方休。这种活动被人所赏赞,所以发展成为一种文娱活动,而内容日渐丰富,也成为具有地方特色的佛山秋色。

其实做秋色一点都不简单。

以前的人利用手工业的边角料:例如纸、碎布、丝绸等;或者用农副产品:谷豆、鱼鳞、瓜果等以扎作、粘彻、纸扑、雕刻、剪贴、雕塑、灌注等手工技术,制作成各种仿钢铁器物、仿陶瓷古玩、仿花鸟虫鱼、瓜果等,达到以假乱真的效果,那就是最完美的。

我们佛山在1999年曾举办过一次名为“历史名城 世纪豪情——99佛山秋色大巡游”的秋色巡游。当时展出了秋色之中的“七色”有:灯色、车色、马色、水色、飘色、地色、景色。还有附加表演呢!当时真的很热闹,虽然那时候比较冷,但是见到这么热闹的场面,我们全身都滚烫烫的。

听完我的介绍之后,是不是喜欢上秋色呢?如果有机会希望大家怀着这份冲动来观看秋色大巡游。

传承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心得作文(篇13)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又是一年团圆日,年味渐浓,但总把新桃换旧符,传统也与时俱进。

年味,一种中华民族记忆中的味道。现在有人说,年味正在一点一滴地被现代文化冲淡。虽想反驳,但事实摆在眼前。之前有报道说老爷子想给孙子们夹菜,他们却一个个抱着手机不予理睬,老人愤而离席。没错,现代文明对传统文化的冲击确实大,但冲击中不乏融合,推动传统文化以现代文明的方式展现在世人眼前。

在现代社会,一些传统文化在悄悄地退出生活,但这不能成为年味变淡的理由。像京剧昆曲一类的传统戏曲曾一度湮灭在文化大潮中,在黑暗中,它们选择了向现代文明妥协。例如京剧与摇滚乐和流行唱法结合,不仅不失国风古韵,更似锦上添花,一句句古色古香的歌词,成为了大家口中耳熟能详的流行歌曲。之前爆红的《琵琶行》、《将进酒》等网络歌曲更证明了传统文化与时俱进所蕴含的魅力。

像过年的时候,除夕夜晚,一家人坐在电视机前看春晚,在欢乐的氛围中随着主持人一起为新年倒数,好快乐。到了零点,全家人大喊一声:“新年快乐。”这不证明了现在文明与传统文化融合的奇妙反应吗?有些时候,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并非一山不能容二虎,可以说,两者就如钓竿和钩,相得益彰。现代文明没有传统文化便失去了根,成了空中的阁,纵使飞速发展也只是没有内涵的文明产物。同样的,传统文化没有现代文明的丰富,固执守旧,终会没落。

我们生活的世界日新月异,但传统仍随着我们与时俱进。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握手,筑起了一座桥,直通人们的心头。即使物是人非,沧海桑田,青山也依旧在,只是朱颜改。文化的火种薪火相传,照亮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回忆。

传承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心得作文(篇14)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春节可谓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也是仪式感最重的节日。从腊八开始,大家就开始进入过年的气氛了,不管是北京也好,其他城市也罢,无论是南方还是北方,中国各地都其乐融融,准备过年。

除夕一早,奶奶就起床开始和面。大概才五点,天才刚刚出现一缕微光,小区里的路灯也还没关,一切都在沉睡中,可家里奶奶的锅碗瓢盆正在开狂欢的演唱会,叮叮咚咚,使人不得安宁,一会儿能听到面在铁盆里发出哐当的声音,一会儿能听到龙头滋水的声音,一会儿又能听到水在锅中沸腾的声音,不到一个小时,全家就坐在客厅吃馒头了。

晌午时分,吃过午饭,我和弟弟便帮爸爸提着浆糊去贴大门两边的对联。对联要用大红的颜色才好看喜庆,再挂上圆滚滚的灯笼,更有新年的新气象。

下午我推着购物车穿梭在超市的货架旁,购买着看春晚时要吃的零食和年货。

不知不觉到了晚上,饭后我们上了楼顶放烟花。烟花绽放在玫瑰色的夜空中,真是五彩斑斓。莲花形状的烟火将火花飘散下来,好似天女散花!

回到家中,一家齐坐在沙发上看春晚节目,尤其是小品,逗得我们笑出了眼泪。倒计时开始了,“五,四,三,二,一!除夕过啦!大年初一啦!”爸爸妈妈和奶奶都纷纷递给我压岁钱,红包里寄托了新一年美美的祝福。

“高轩暖春色,邃阁媚朝光。丹庭飞彩旆,翠幌曜明珰”。新的一年,人们将向自己的目标更进一步,国家也将更加繁荣昌盛!

传承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心得作文(篇15)

月华沐地,氤氲的香气让屋内的人影显得不真切。庭院内有两棵树,一株是桂花,一株也是桂花,准确的说是用来制香的“木犀花”。仍旧含苞待放的它们已然被剥夺了芬芳。

我知道,每年祭祖的日子到了。

每年十月十五都是祭祖的日子,一家人赴家族神龛,有最年长者取出祖传的香篆,安置在被两只同黄狮子驮扶的紫砂宣德炉中。再由次年长者制香“沉,檀,各一两,麝,涎,各一钱,如法烧”。而作为最年幼的我则是负责焚香后的理香灰等杂活。

“花气蒸浓古鼎烟,水沉春透露华鲜”,淡薄的雾气自精巧的紫砂炉中袅袅升起,散成千万细缕向屋内四处奔散,漫漶了眼前的一切。香盘上未能在枝头绽放的桂花在香气的敲门下耷下了花瓣,淡紫色的烟从中泄露出来,似是昨夜春雨过后的凌晨,还留有晶莹剔透的露珠。木樨香虽没有古龙涎那般昂贵,却低调,不奢华,亦是对先祖们莫大的敬重。

素馨的花香只是芬芳的前调,沉香和檀香使味道变得更加浓郁,还有麝香的暗中辅佐作为香的底蕴。如麻似的心也逐渐心旷神怡,香也从如丝如缕变成云雾缭绕。

轻烟袅袅中,我仿佛看到一位位先祖微笑着,娓娓道来为后世子孙讲着一代代的故事;我仿佛跟随他们穿梭在历史的风尘中,见证着祖祖辈辈的生活和命运;我轻嗅着缕缕清香,摩挲着历史和文化留下的印记。烟霭杳杳,静心祭之,层韵渐开,幽芳沁人。似一场灵犀的相遇,恍惚间重临一回先祖们经历的光景,对典雅文化的敬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未来后世的期待……

香闭,故事讲完了。

我轻轻将炉中的香灰理好,置于桂花树下泥土深处。

225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