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文库 > 实用文 > 心得体会 > 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心得体会精选15篇

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心得体会精选15篇

| 跃瀚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历经千年风雨,孕育出世世代代自强不息,勤劳朴实的中华人民。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心得体会精选15篇,仅供参考,喜欢可以收藏分享一下哟!

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心得体会精选15篇

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心得体会精选(篇1)

我们中国,历史悠久。有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不仅有隆重的传统节日,精美的民间工艺,独特的风俗习惯,而且还有古老的民族艺术。尤其是国画,我更为喜欢。课本上的《清明上河图》就是一幅名扬中外的国画。

《清明上河图》是一幅水墨画,是北宋时期画家张择端画的。这幅画长528厘米,宽24.8厘米,画的是北宋都城汴梁热闹的场面。这幅画已经有八百多年的历史了,到现在还完整无损地保存在北京故宫博物院里呢!

张择端画这幅画的时候下了很大的功夫,光看画上的人物就有五百多个:有从乡下来的农民,有撑船的船工,有做各种买卖的生意人,有走江湖的医生,有摆小摊的摊贩,有留长胡子的道士,有官吏和读书人。三百六十行,那一行的人都画在上面了。

画上的街市可热闹了,街上有挂着各种各样招牌的店铺、作坊、酒楼、茶馆……热闹极了。走在街上的,是来来往往、形态各异的人;有的骑着马,有的挑着担,有的赶着毛驴,有的推着独轮车,有的悠闲地在街头溜达……画面上的人有的`不到一寸,有的只有黄豆那么大,别看画上的人小,每个人在干什么都看得清清楚楚。

通过这幅画,我们了解了北宋的城市面貌和当时各阶层人民的生活。总之,画上丰富的内容,众多的人物,规模的宏大,都是空前的。它是中华的瑰宝。

我爱我国的传统文化。

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心得体会精选(篇2)

中国的传统文化可多了!我一下子还说不完,今天我就给大家介绍中国的陶瓷艺术吧!

中国传统陶瓷艺术,尤见装饰匠心。中国传统陶瓷装饰形式,大体上有刻镂、堆贴、模印、釉色、化妆土、彩绘六类型。图案纹样装饰于陶器早在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中的彩陶上就已出现。先民们感受生活的自然现象创造出波拆纹、圆形纹、编织纹等图案,以二方连装饰形式呈现在陶瓷器物上,在西安半坡遗址出土一件绘有精美的人面和鱼纹的彩陶盆是新石器时代彩陶中的精品。

陶器上的纹饰体现了先辈们对于自然和人自身观察的结果,陶工们对于点、线、面的熟练融合,对于花纹繁密的组合,以及对于旋纹与孤线的审美感,不但表明了他们对于自然和人类自身有了一定的`认识,而且还表明了自然界已经脱离了他们的原貌,增加了人的思想和人的想象力,以及人对自然的美化和崇拜。商、周时代是以青铜器为时代标志的历史阶段,这一时期的陶瓷纹饰和青铜器饰相似,刻纹白陶的烧制成功是制陶工艺上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它用高岭土制坯,烧成的温度达1000多摄度,素洁可爱的造型与优美的纹饰相结合,逗人喜爱。追溯中国历史各个时期的陶瓷产品,陶瓷装饰有两大特点:一类是以适合陶瓷器皿上进行工艺转换表现形式;另一类是以中国绘画形式在陶瓷器皿上进行工艺转换表现形式。

中国传统的艺术——陶瓷的故事是多么有趣啊!陶瓷还是我国最为大的创造呢!

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心得体会精选(篇3)

腹有诗书气自华,的确,诗词用于陶冶情操,由内而外的改变一个人的气质。同时,诗词也是古人留给我们无价的文化遗产。

“人生若只如初见”老师刚说出第一题,全场一片“寂静”,我挠了挠脑袋,还是没个结果,环顾四周,全场人都在发呆。

“刚刚才说过的。”老师一提醒,还是没人能回答。几个问题下来,一些诗看似熟悉,却又陌生,我好似神游于彷徨中。

“瀚海阑干百丈冰”,这句话一下子打破了我的彷徨。“愁云惨淡万里凝”我立马脱口而出。终于蹦出一首我耳熟能详的诗,这首诗一下打破了没人回答的惨状。“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老师的另一句诗词,也被我迎刃而解。

气氛马上就活跃了,随着我的连答两题,敌队准备着反戈一击。

“决眦入归鸟的上一句”全场人慌了阵脚。对我这种不适合反向思维的.人是种考验。敌队的人不知怎的,都不说话。全场人又回到了开场时的尴尬。

“这不是《望岳》吗?”旁边的小潘支支吾吾了起来,“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呃你,下一句是啥?”他一时语塞。

“哦!是荡胸生层云。”他思索了一会儿诗便从他的嘴里蹦了出来。我们队刚想庆幸一番,老师便直接浇了盆冷水。

“回答正确,可你们没举手啊?”全队那想庆幸的念头马上被浇了个彻底。

几轮下来,我们收获的不只是那胜利的乐趣,同时还有那沐浴在诗词中的快乐和藏在每一句诗词中的独特韵味。

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心得体会精选(篇4)

又是周五的下午,大阶梯里再次坐满了人,这一次,我们迎来了白老师精彩的讲堂。

这次讲堂是关于唐诗宋词的,老师用她那轻柔的嗓音带我们走进了诗词的世界。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独特的艺术,每一首诗词的背后都有一段属于它自己的历史。读者这一首首的诗词使我的脑海中浮现出无数画面,读着后主李煜的“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我的脑海中浮现出了一个女子,散着发,倚着门,望着寂寞的梧桐,清冷的月亮,喃喃自语。读着岳飞的“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我的脑海中浮现出了壮士们在黄沙漫漫的战场上嘶吼的画面。这一切,都那么神奇,那么与众不同。我们是中国人,我们有着属于自己的光辉历史,有着属于自己的文化底蕴,我们的语言,我们的`文字都凝结着祖先的智慧与心血。古代的文学不应该就此被我们忘记,那是我们与古人对话的唯一途径。当我们面对其他民族的文化流露羡慕的神情时,也想想我们的先人,他们给了我们足以使我们骄傲的光辉历史,如果他们知道我们自己都看不起自己的时候,他们会不会难过,会不会后悔?

先人的时代固然已经过去了,但这并不代表我们就可以忘记他们的文化。传统文化的没落其实才是我们最不愿看到的。将它传承下去,并且发扬光大,才是我们应该做的一脉相承,不仅是历史责任,更是光荣使命。中华文化之所以能屹立到今天仍璀璨夺目,是因为先人们的传承,让我们携手,将华夏文化永久的传承下去,让它永远是时间长河里那颗夺目的星!

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心得体会精选(篇5)

泱泱大国,博大精深。战争浴火,涅槃重生。悠久文化,源远流长。

谈古论今,一张纸的存在,意义截然不同。放眼现在,一张纸的存在微不足道,俯拾皆是。可在东汉前期,却找不到一张纸的存在。贤士写诗,大臣上书,史官记史,皆用竹简。不仅不方便,而且花费是甚多。东汉蔡伦,能人之士,发明了造纸术,节省了开销,也为我国成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奠定了一定基础。

中国有着“礼仪之邦”的文明古国,礼仪必是一门重要的功课。我国存有"三礼",《周礼》,《仪礼》,《礼记》记录了周代的许多礼仪。在汉朝以后的两千多年,他们一直是国家制定礼仪的经典著作,他们被称为“礼经”。古往今来,事物貌似经过时间的洗礼,已变得大有所不同。但唯一不变永久不变的应该就是中国的的`礼仪了。

时间的流逝,时代的变换,中国的传统节日早被现代人抛之脑后。他们现在学习着西方的浪漫完美主义的节日。清明时节,有多少去烈士墓园祭拜为我们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端午时节,有多少人包粽子纪念当年为国殉江的屈原;中秋佳节,有谁真正做到与家人一起赏月吃月饼,心无旁贷。他们一味追求西方的节日,殊不知自己是中国人应该过自己国家的传统节日。有追求固是好事,但也不能忘本!

泱泱大国,文化之国;礼仪之邦,人人文明;传统节日,铭记于心;传承文化,饮水思源。

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心得体会精选(篇6)

中秋节是汉族和少数民族的民间传统节日。早在三代时期我国就有“秋暮夕月”的传统。夕月,即祭拜月神。

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南宋,民间以月饼相赠,取团圆之义,晚上,有赏月、游湖等活动。明清以来,中秋节的风俗更加盛行,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今天,月下游玩的传统,已很少了。但设宴赏月仍很盛行。

古时还有祭月和拜月活动。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梨,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有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地方,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

月饼与中秋节的联系是在明代。具有关资料说,当时,北京城市里出现了一种以果做馅的月饼,而人们在中秋节这一天自己制作月饼,用于自身和赠于亲朋好友,以表达团圆和祝贺之意。那时的月饼大小和形状很不规范,差别甚大,其名称也颇特别。比如,山西省介县一带在中秋节这天,当地老百姓已有合家围坐分食团圆月饼的传统其制作的月饼名堂多且有趣,如有专供男的食用的月牙月饼,有只限于女的享用的葫芦月饼,还有特别为小孩们准备的“孙悟空”,“兔儿爷”之类的月饼,等等。名目繁多,不一而足。

中秋节的传统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托着人们对生活无限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心得体会精选(篇7)

赶秋节是苗族人在秋收前或立秋前举行的大型民间节日,包括娱乐、交换市场、青年男女之间的交流以及庆祝即将到来的收获。

赶秋节活动

赶秋是湘西苗族的一个大型传统节日。每年都举行秋日的开始。为了赶上秋天,苗族人不得不停止耕作,穿上节日服装,邀请朋友陪伴。一万多人兴高采烈地从四面八方涌向秋田,参加或观看各种娱乐活动。人唱苗,打唢呐,舞狮,打花鼓,打猴鼓,爬刀梯,秋荡八人。秋天的八个人就像旋转的轮子,大约8米高,由厚厚的木头支撑,配有八个秋千,每个秋千可以坐一两个人。秋天八个人人力转。当他们转了一会儿,停下来时,谁住在最高的地方,谁就会唱歌。

捕秋的由来

关于捉秋的由来,有的说捉“秋日始”,有的说“捉秋千”。相传,很久以前,苗寨里有一个叫巴圭达亚的年轻人,勇敢,善于射击,为人正直,为众人所敬仰。有一天,他出去打猎,看见一只山鹰从空中飞过,就举起手拉弓,一箭射中。山影倒下的同时,还有一只花鞋。这款花鞋,绣工极其精致,来自于精明漂亮的苗姑娘的第一眼。巴圭达决心找到这只花鞋的主人。他设计制造了一种可以同时坐八个人的风车,并将其命名为“八个人的秋天”。在初秋的这一天,他邀请远近村庄的男男女女来享受秋天。玩秋千是苗族姑娘们最喜欢的活动,八圭达认为做花鞋的姑娘一定会来。果然,他的愿望实现了。他找到了花鞋的主人,漂亮的姑娘齐娘。后来他们通过唱苗歌确立了感情,结为夫妻,生活很幸福。从那以后,人们就以此为榜样,每年举行一次这样的活动。

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心得体会精选(篇8)

10月31日是西方的万圣节。精彩的现场表演,舞台上的幻觉和魔法,生动的尸体和鬼魂,各种恐怖电影在美国街头随处可见。这种狂欢节的起源是,公元前500年,生活在爱尔兰、苏格兰等地的人们相信,死者会在10月31日回到他们居住的地方,并在活人中寻找活物,以获得重生的机会。因为当地居民担心鬼魂会夺走自己的生命,所以当10月31日到来时,所有的灯都会关闭,这样鬼魂就找不到活人了,他们会装扮成怪物把鬼魂吓跑。

随着时间的推移,万圣节的意义逐渐变得喜庆。因此,象征万圣节的妖怪和图画变得可爱而奇怪,如瓜果妖怪和女巫。爱发挥创造力的美国人,在这一天尽量打扮成鬼,让鬼节有趣多了。万圣节是孩子们玩耍的好时机。

在孩子们眼里,这是一个充满神秘的节日。夜幕降临,孩子们迫不及待地穿上五颜六色的彩妆衣服,戴上奇怪的面具,戴上杰克灯跑出去玩。“杰克灯”的样子很可爱。方法是把南瓜挖空,在外面刻上微笑的眼睛和大嘴,然后在瓜里插上蜡烛点燃。人们很容易从远处看到这张天真的笑脸。准备好后,一群群打扮成妖怪的孩子提着南瓜灯跑到邻居家,用威胁的方式大喊:“你是要耍花招还是要招待”“给钱还是送饭”。

如果大人不给他们糖果和零钱,那些调皮的孩子就会照他们说的做:好吧,你不给他们,我就捉弄你。他们有时会在别人的门把手上抹肥皂,有时会在别人的猫身上涂颜色。这些小恶作剧经常让成年人哭笑不得。当然,大多数人都很乐意招待这些无辜的小客人。

因此,在万圣节,孩子们总是肚子饱,口袋满。万圣节最受欢迎的游戏是“咬苹果”。在游戏中,人们让苹果漂浮在装满水的罐子里,然后让孩子们不用手用嘴咬苹果。谁先咬他们,谁就是赢家。

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心得体会精选(篇9)

中秋节是八月中旬的秋天。

中秋节的时候,我一个人靠在窗台上,手很自然的放在腿上,仰望着月亮。

一开始空气无味,看似平淡,黄昏时略显妖娆,浅尝辄止。墨屏过后,它笑着倒下了。

轻赏清风,“我送愁明月,随风直到夜郎溪。”啊,岳明,你在人间送来了无数思念和思乡泪,你怎么会是夜郎呢?那又怎样,微风轻轻摇着芦苇,看起来很优雅。

白树雄鸡在中庭啼鸣,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晚,人们在明亮的月亮上期待着它,但我不知道秋思是谁。

叹息,老树独自啼叫,秋露偷偷渗出月桂,明月。你知道秋思在想谁的可怜人吗?唉,也无奈。

黑纱笼月里,妖魅在黄昏时分淡淡褪去,不留一丝怜悯,不愿留下一丝痕迹。然而夜空似乎有一点点白色,却是风吹着乌云出现又消失。如果你若即若离,你抓不到衣服的裙袖,但你也挣脱了回眸,渐行渐远。

明月几时,向天问酒,却不知天上宫阙,今夕何年。我愿带御风回天,又怕在纤玉楼台里,经不住九天寒气。

但是,天啊,你怎么知道月亮什么时候会出现呢?今天天上,哪一年风轻楼重,玉碎寒。

小时候叫白玉庵和瑶台镜,嫦娥喜欢在青云上跳舞。吴刚贵对万芳很感兴趣,玉兔搞医学,好像和世界在一起。后羿,拍一个美丽的天宫,你不忍心。你忍着看冷月宫,却聚不到一起吗?

黑纱撑不住了,很快就淡了,月亮正式登上了。是黄白相间的,鹅黄飘逸,是双重的?不,她真的很小,她怎么能和天才月相比,但正因为如此,在广阔的天空中,她散发出柔和的光芒,像流水一样流动...

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心得体会精选(篇10)

中国就剩下5000年的悠久历史,传统节日也是对历史的一种纪念,对神话传说的一种纪念。中国的传统节日有春节,端午节,清明节,七夕节。

中国的传统节日也具有悠久的历史,例如中国的端午节就是为了纪念中国古代楚国时候的屈原。屈原在自己当时所生活的黑暗的社会之中是一颗明珠,他不怕黑暗,他勇于坚守自我,有一头现实做斗争。。他最后是投江而死,人们为了纪念他举办划龙舟比赛。划龙舟这个比赛最能够体现人们的团结协作,勇往无前的精神。端午节还有另外一个习俗就是包粽子,人们在端午节这一天用绿竹叶包着香甜的糯米,再放在锅中蒸一只,那简直就是人间美味。包粽子同时也可以体现一个家庭的和睦。

在春节这一天,人们走街串巷,与自己的邻居亲朋好友拜大年。每个人的家中都会摆着美味的水果,零食来供来到家中拜年的客人所食用。在春节这一天晚上,每个家庭都会围坐一桌来观看春节联欢晚会。春节联欢晚会中体现了喜气洋洋的精神。在春晚结束之后,每一个家庭都会在自己的家门口来放鞭炮,美好的寓意就是为了驱赶不美好的事情。当初夕夜12:00的时候,每家每户都出门放着烟花,当站在窗口看这些烟花的时候,感觉是最美的瞬间。

中国的传统节日不仅有。端午节,春节同时也有七夕节。七夕节是为了纪念牛郎和织女的爱情。他们有最为美好的爱情,但是却没办法相守在一起,每年只能在七夕这一天通过鹊桥来相见,因此七夕是中国的爱情节,是中国有情人值得纪念的一天。

中国的传统节日有很多,也有不同的寓意,都是悠久的历史所流传下来的。

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心得体会精选(篇11)

小时候,奶奶经常带着我去看戏。记得那时候,年仅三岁的我,第一次看到了——歌仔戏。什么也不懂得我,看得可投入啦,每当人群发出笑声时,我也跟着“咯——咯——”地笑。但是,当那画着“鬼脸”的角色出场时,我却吓得哇的一声哭了出来。

爷爷告诉我,歌仔戏,是由台湾传到厦门来的。而后,就在闽南一带流传开来。歌仔戏,也被厦门人称作“芗剧”。而内容也十分的丰富。“歌仔戏”与京剧一样,分有许多角色,有小旦、老旦,有小生、老生,丑角等等……其中,我最喜欢的角色就是“小旦”了。看到她在戏台上,踏着有节奏的莲花步,舞着长长的袖子,演到伤人心的地方,景十分入戏的流下了眼泪。

“歌仔戏”为什么有个“歌”字呢?那是因为在戏中,演员们常以歌词代替语言,唱歌的腔调,也随着戏剧的变化,时而欢快,时而凄婉。为他们伴奏的乐器,有二胡、木笛、古琴、擂鼓、大叉等一些民族乐器。

现在,厦门这一带也开设了不少歌仔戏学习班,决定将这一闽南传统文化传承下去。

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心得体会精选(篇12)

我参加了鄞报小记者的“我与2018端午相约”传统文化体验活动。首先,老师用生动的语言,搭配形象的图画,给我们上了一堂内容丰富的传统节日的文化课,让我们了解到,端午节的来历以及许多传统习俗,如赛龙舟、挂菖蒲、吃粽子、饮雄黄酒、佩香囊、编五色彩绳等。

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们学习制作香囊。首先把棉花和艾草揉捏在一起,然后小心翼翼地塞进事先准备好的香囊袋里,接着一只手按住收口,另一只手捏住针线,一针一线地把口子缝合起来。我做的香囊是粽子形状的,穿着金黄色的绸缎面料外衣,上面绣着“欢喜”、“快乐”、“无忧”三个美好的祝福语,底端拖着长长的流苏,顶上用珠子和彩线编了一条精美的绳环,非常漂亮。我要把它作为礼物送给爸爸,挂在他的车上,相信他一定会喜欢!

老师还告诉我们,传统文化需要感受,也需要传承,而不是仅仅只存放在博物馆里。这节精彩的体验课,真的让我获益良多。

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心得体会精选(篇13)

关中大地上的人们啊!不管身在何处,人在何方,心中都有一种力量。那是秦腔所给予的力量。

自小耳畔上便回响着这样一支歌,从爷爷的收音机里传来,从汉子们耕作的田埂上传来,从关中婆娘们手中的针线传来……每到劳作的季节,天地便都是金黄的。大地是金黄的,大地上的麦穗是金黄的,麦田里奔跑着的狗儿是金黄的,汉子们头上的汗珠是金黄的。就在这金黄的世界里响彻着一首秦腔合唱。

我爱听秦腔,爱听那腔震撼人心的力量。汉子们就在那田埂上吼唱着,如同万马奔腾而过,又如黄河汹涌流出。那声音,那力量仿佛从人的胸膛中迸发出来,连带着劳作的激情和丰收的喜悦,一齐颤动着从无数张口中奔出,骨头仿佛都被震碎了,天地都被震撼了。

劳累一天的人们就坐在那田埂上歇息。不知是谁起了个头,转眼间上上下下,汉子婆娘都唱起秦腔来。我听不懂他们唱的词,却也被带动着跺起脚,拍起手,我常常疑惑他们歌声中的那股力量从何而来,足以撼天动地,让这黄金田埂上响彻着他们的合唱。

黄河水是他们的伴乐,锄头镰刀是他们的乐器,关中大地是他们的舞台,他们就这样日夜合唱,响彻云霄……

长大后我离开了家乡,离开了秦腔,秦腔了那下里巴人的合唱……许多年过去了,我再没有听到过那样撼天动地的秦腔,也再没感受到过那震撼人心的力量……几年后,我重回家乡。又是那金黄的关中大地。又是那熟悉的一曲秦腔。我却突然哭了起来,不由得随着乡人们吼唱起秦腔,加入他们的合唱。

那一刹那间,我忽然明白那种力量从何而来,他从骨子里而来,从脚踩的关中大地而来。这大合唱啊,是每一个独属于关中儿女的歌,寄托着对土地的无限热爱……

之后,我常在梦里听秦腔,那是关中平原上一曲嘹亮的歌,那是下里巴人的合唱……

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心得体会精选(篇14)

我们的中国有着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其中,书法就是我国的一种传统艺术。就让我来给大家介绍书法的特色吧。

中国汉字是劳动人民创造的,开始以图画记事,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演变成了当今的文字,又因祖先发明了用毛笔书写,便产生了书法,古往今来,均以毛笔书写汉字为主,至于其他书写形式,如硬笔、指书等,其书写规律与毛笔书写规律相比,并非迥然不同,而是基本相通。

书法,是在洁白的纸上,靠毛笔运动的灵活多变和水墨的丰富性,留下斑斑迹相,在纸面上形成有意味的黑白构成,所以,书法是构成艺术;书家的笔是他手指的延伸,笔的疾厉、徐缓、飞动、顿挫,都受主观的驱使,成为他情感、情绪的发泄,所以,书法也是一种表现性的艺术;书法能够通过作品把书家个人的生活感受、学识、修养、个性等悄悄地折射出来,所以,通常有"字如其人"、"书为心画"的说法;书法还可以用于题辞、书写牌匾,因此,也是一种实用性的艺术。总之,书法,是具有更强的综合性艺术,是更倾向于表现主观精神的艺术。书法比较集中地体现了中国艺术的基本特征。正像在西方美术中建筑和雕塑统领着其他门类造型艺术一样,书法和绘画则统领着中国美术的其他门类,而列为中国美术之首。当把书法与绘画并提时,又将书法摆在绘画前面,称之为"书画",如"书画同源"、"琴棋书画"、"书画缘"、"能书会画"等等。

书法与传统中国画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特别是在宋元文人画出现以后,绘画用笔讲究从书法中来,水墨写意与书法的行草意趣相通。中国古代雕塑中也蕴含着书法的特征。中国古代雕塑的纹理即是线的组合,造型的装饰性与书法中的篆隶保持着内在联系。中国古代建筑从布局到主体的梁柱结构,都遵循对称、均衡、主从关系等法则,园林建筑中的含蓄、借景,以及亭、台、楼、榭追求的空灵、飞动等都与书法的结体、章法和节奏、气韵密切相关。至于工艺美术和民间美术,也不同程度地受到书法的影响。书法可以视为中国美术之魂。

听了我那么多的介绍,你是不是对国粹——书法有了更深的见解呢?

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心得体会精选(篇15)

书法一个传统文化;书法深受外国人们的欣赏;书法是一种艺术文化。

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发展五千年来最具有经典标志的民族符号。它是用毛笔书写汉字并具有审美惯性的艺术形式。书法堪称中国的“第四宗教”,有着强烈的吸引力、仪式感和大众参与性,故有五千多年来,各时期代表人物灿若星河,相信大家最熟悉的人物有王羲之、颜真卿、欧阳询、王献之、柳公权等。技法上讲究执笔、用笔、点画、结构、墨法、章法等,与中国传统绘画、篆刻关系密切。

大家都知道文房四宝吧!文房四宝可是大大有名气的。它们分别指笔、墨、纸、砚,笔指毛笔,墨指墨水,纸指宣纸,砚指砚台。

书法是中国特有的一种传统文化及艺术。它是汉字书写的一种法则。中国书法艺术已经逐渐被日本和韩国文化接受。

汉字,亦称中文字、中国字,是汉字文化圈广泛使用的一种文字,属于表意文字的词素音节文字,为上古时代的汉族人所发明创制并作改进,目前确切历史可追溯至约公元前1300年商朝的甲骨文。再由秦朝的小篆,发展至汉朝被取名为“汉字”,至唐代楷化为今日所用的手写字体标准——楷书(楷书主要是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写得最好)。汉字是迄今为止连续使用时间最长的主要文字,也是上古时期各大文字体系中唯一传承至今的文字。中国历代皆以汉字为主要官方文字。

书法一个历史悠久,并且深受广大人们喜爱的文化。

225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