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最美教师的事迹材料

| 金成

校园最美教师的事迹材料【篇1】

张小转,女,今年25岁,在山西省忻州市静乐县西马坊小学任教。从2019年9月参加工作至今,在为期不到两年的工作生活中,热爱教育,爱岗敬业,乐于奉献,深入了解学生,既是孩子们的老师,又是孩子们的朋友,孩子们都很喜欢她。她经常检查学生宿舍,关心在校生的生活情况;同时走访跑校生,和他们的家长及时的沟通,不仅和家长们取得了联系,还相互配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此外,她还尤其关心家境困难的学生,不时的嘘寒问暖,帮他们买文具,送衣服。对待那些由于各种原因而打算辍学的学生,她孜孜不倦的进行劝导,从各方面讲述辍学的弊端,让孩子们迷途知返。可以说,她是孩子们在校的“妈妈”,慈祥而又严厉的“妈妈”。

作为一名教师,主要的任务是教书育人,不仅要让学生翱翔在知识的海洋中,更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而这些也正是需要老师用自己真诚的心去浇灌孩子们的心田,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影响孩子们,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和思维,对于小学生来说兴趣极其重要,只有他们对学习感兴趣了,他们才能学得更好,因此张老师经常开展课外活动,举行一些体育比赛:乒乓球、羽毛球、拔河、呼啦圈等等。丰富了孩子们的课余生活,还提高孩子们的积极性。

虽然教师只是一种很平凡的职业,但是我相信张老师凭着她的热情与坚持,爱心与奉献一定能在这样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成绩。

校园最美教师的事迹材料【篇2】

安秀茹,1994年毕业于河北省威县师范学院,毕业后投身于农村基层教育,默默奉献、不求索取的她,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踏踏实实地度过了十几个春秋,多次获得“优秀教师”、“先进工作者”和“优秀辅导员”称号。凭着对事业执着的追求和强烈的责任感,她用激情、用深情、用真情十几年如一日地奋斗在农村教育战线上,把自己最宝贵的青春年华献给了农村教育事业。

一、精心施教,严谨治学。

作为一名教师,她始终坚持对工作讲求实效,对学生因材施教。农村的素质教育现状不容乐观,加之硬件条件跟不上,备课时,她常常为了精心设计环节,总是费尽心力查阅资料,做到备教材,备学生,备资源,向45分钟课堂要质量,让每一位学生在我的课堂上都有所收获。

在教育学生上,她注重培优扶差的工作,对于后进生,她总是给予特殊的照顾,在课堂上多提问,多巡视,多辅导,对他们的点滴进步给予大力的表扬,树立他们的信心和激发他们学习兴趣;课后多找他们谈心、交朋友,了解学生的真情实感和精神世界,及时对学生给予指导和帮助,实实在在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二、关爱学生,无私忘我。

作为寄宿制学校的班主任,工作琐细而繁重。她把“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晓之以理、持之以恒”作为关心学生的座右铭。班上一些班上的“留守儿童”由于远离父母、远离亲情,她始终担任着孩子们生活中的母亲,错误中的大夫,交往中的挚友的角色,在她的呵护中,他们都能自强、愉快地在这个和谐的班级大家庭中生活、学习。

三、爱岗敬业,为人师表。

多年来,安秀茹老师一直坚守在农村教育的第一线,辛勤地耕耘,默默地奉献。她注重为人师表,不断提高自己的事业道德修养。立足本职,勤奋钻研业务,努力提高文化专业知识和教育教学的技能。积极参加政治学习和业务学习,做到不迟到,不早退,端正教育思想,热爱教育事业,坚持教养并重,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坚守着一腔热诚一腔爱,安秀茹老师让娇嫩的生命之花永远绽放在这希望的田野上,一切都在朝着美好的目标进发。

校园最美教师的事迹材料【篇3】

2016年3月23日晚,我校中国青年志愿者第十八届研究生支教团在综合办公楼112室举办专题培训,集体观看了CCTV“2014寻找最美乡村教师”颁奖典礼,学习“最美乡村教师”的先进事迹。

晚上五点三十分,支教团成员们准时坐在电脑前,观看CCTV一套“2014寻找最美乡村教师”颁奖典礼,随着两位主持人娓娓道来的话语和一个个宣传短片的播放,同学们不仅为一个个获奖教师的事迹感动,更是跟随纪录片一次次走进乡村中国,寻找最美的灵魂。

十位“最美乡村教师”个人和一个“最美乡村教师集体”分别是:远赴贵州贫困山区义务支教的退休干部孙丽娜、朱敏才夫妇;拖着残疾之躯、克服重重困难登上讲台的曾维奋老师;“民族团结的大使”、远赴新疆卡伊拉克村幼儿园任教多年的周丽娜老师;带领学生搞科技发明的天津市刘岗庄中学教师刘月升老师;在特殊教育岗位上坚守三十年、关爱每个参加儿童的张美丽、张秀丽姐妹;连续工作三天没有合眼、累死在工作岗位上的河南省郸城县秋渠乡第一初级中学校长张伟;关键时刻用智慧稳住歹徒解救52个学生、把自己做人质的湖北省潜江市浩口镇第三小学教师秦开美;不幸患上尿毒症之后克服重重困难走上讲台的陈腊英老师;冒雨翻越14座大山位学生运送期末考试试卷、在四川省大凉山区坚守18年的王偏初老师;把学生的理想进行录音引领学生为实现理想而努力、一家四代从教出了20名教师的胡清汝老师。而从1998年便开始远赴边远贫困民族地区支教、16年不间断接力的清华大学研究生支教团队获得“最美乡村教师集体”。银幕中每位美丽的乡村教师的故事深深地感染着研究生支教团的成员们,也走进了他们的内心。

“最美乡村教师”为支教团成员树立了学习的榜样和楷模,将激励大家在未来的支教道路上牢记“教书育人”的职责,完成志愿服务的使命。学习中,支教团成员交流了自己的想法和心得,大家表示一定会完善自我、提升自我,做好支教前的一切准备,努力做一名合格的支教教师。支教团成员、文法学院姜雪说到:“我们在这次学习中受益良多,都充满了对未来支教生活的期待,还有骄傲。我们会坚定自己的信念,善于行、精于学、勤于思,认真学习优秀前辈们的精神,为支教地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本次集体学习对于提升大家的职业道德素养,提高精神境界将发挥重要影响和作用。

校园最美教师的事迹材料【篇4】

山西以支教的身份来到海南省五指山深处的海南琼中。他要在这里组建一支女子足球队。在选拔队员时,肖山问一群10来岁的女孩子:你们知道什么是足球吗?女孩子们异口同声的回答:知道!那我问你什么是足球呢?一个女孩子回答道:足球就是排球用脚踢!这就是8年前,肖山挑选女足队员时的情景。孩子们完全不懂什么是足球。又错过了最佳训练期。肖山一度犹豫过。但专业足球运动员出身的他,看出了这些赤脚在山里跑的姑娘们的潜力。你别看海南女孩子都很精瘦精瘦的,她力量很足的。我就说你们奔跑真的像羚羊一样。在肖山看来,一块块璞玉在风雨中才能打磨成型。从此每天清晨五点,在琼中中学的操场上肖山带领队员们训练,风雨无阻。从不间断。你们俩重来!不管下多大的雨,刮多大的风,太阳有多么烈,我们到点准时站在训练场上,肖山说。天天如此。女足加油!在雨中讲评时肖山说:雨球打多了,你们慢慢就会掌握的。尽管打高起来,空中球打起来,停球一定要枪点,抢不住点就完了。回去赶紧洗澡换衣服,不要感冒!比体能训练更艰苦的是,球队的经费严重不足。高强度的训练,每人每天只有五元钱餐费。孩子们根本吃不饱。于是肖山带着孩子们开荒种菜,检拾废品卖钱,给孩子们补充营养。装备不足,球鞋袜子补了又补。肖山把自己的支教工资拿了出来,补贴给孩子们。6年时间,为了这只队伍,肖山倾注了自己的全部的精力和激情。满头青丝已变成白发,瘦了整整40斤。他的妻子吴小莉一直是足球队的免费队医,厨师和宿舍管理员。俩人至今也没有自己的孩子。风雨彩虹铿锵玫瑰。

琼中女足像一颗小草,在夹缝中顽强生长。姑娘们的12分耐力跑,甚至达到了中超男子职业运动员的水平。她们还被对手称之为"橡皮糖"球队。肖山说:"技术不是最棒,却最坚韧最顽强。最起码我的速度比你快。我的拼抢比你足。这是我们的精髓。我看出一种精神,磨练意志,磨练体能,磨练精神。"肖山带着姑娘们一路踢进全国锦标赛,并获得季军,两名男女队员被选进国家青年队集训。13名队员全部被保送上大学。而肖山教会这些女孩,不仅是踢足球,不仅是在绿茵场上获得胜利,更是同意志信念和拼搏去改变自己的命运。肖山说:现在我希望孩子们飞的更高,去国家队,能够为中国足球做点事情。

校园最美教师的事迹材料【篇5】

在我们身边,有这么一个人,她,对工作任劳任怨、孜孜不倦;对教育心怀赤诚、全力奉献。她,就是张__教师。张教师工作近10年,从没停歇过她忙碌的脚步,这不停息的脚步来自于她对工作的职责,奉献的情怀源于她心底对教育的挚爱。她似乎忘记了岁月的斗转星移,默默谱写着季节的春华秋实,宛如岁末残冬凌寒独自开放的寒梅,傲然挺立于纷纷扬扬的风雪之中。

她是“80后”教师,也是年轻的班主任,是在质疑中成长的一代。但在领导和同事的眼中,她爱岗敬业,勤奋踏实;在学生和家长的眼里,她待人诚恳热情,友善易亲近。

“把教书育人当成自我的事业”是她的职业梦想,为了能更好地胜任初中的教学工作,她认真钻研教材,仔细备课,作为青年教师虚心向老教师请教学习。经过不断的学习和总结,自身的业务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所带班级的物理成绩也得到了学校领导和家长的认可与肯定。

她常说“没有一种职业和我们一样,应对的是生命,耕耘的是心灵,收获的是期望”。教师是一个重复性极大的职业,教书育人也是辛苦而劳累的,但在这个过程中她始终坚持着一个信念:用真心、真爱、真诚去关爱、温暖、感动每一位学生。班主任的工作本就劳累辛苦,除在思想上、学习上给与学生关心的同时,在生活上也要给予无微不至的关怀。学生出现问题或情绪波动时她是倾听者,帮忙学生调整情绪,走出低谷;学生生病时她是家长为学生跑前忙后,班上有个学生得了胃炎,医生提议多吃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她就天天为学生熬粥、做饭。她开玩笑说:“教师有时就像个‘全陪’,陪孩子们学习、午晚睡、聊天,陪他们哭陪他们笑。”“80后”的她拿出了全部精力和爱陪“90后”度过高中。

学生感受着她的热情和爱,她也在感动着学生给她的幸福。学生在和谐欢乐的团体中学习地也简便开心,成绩当然也不在话下;她注重锻炼培养学生各方面的本事,学生全部参与到班级的管理中来,班里的很多事情学生都主动的为她出谋划策,为她分忧。

俗话说:行得春风有夏雨。家长经常对她说:“张教师,孩子交给你我们很放心!”“教学方法独特、新颖”,“和学生有共同语言,更懂得尊重、理解学生,很容易获得学生的认同与拥护。”这是老教师对她的评价。她经常跟我们聊人生、讲情感,还有最新流行潮流,是我们的知心姐姐”。这是学生对她的认同。没有精彩纷呈、潇洒自在的生活,但幸福都充满在与学生朝朝暮暮的风雨兼程中。她不是名师,但名师是她的追求,她要把教师当成一辈子的事业来经营,让自我的青春的这三尺讲台上闪光!

日出日落,年轮更替,不变的是张教师那爱岗敬业的心;潮涨潮落,情怀依旧,不变的是张教师用教书育人的情。

校园最美教师的事迹材料【篇6】

一支粉笔写春秋三尺讲台谱华章

"哇~哇~."半夜十点十分从鹿邑县人民医院的产房里传出婴儿清脆的啼哭声,等候在外面的产妇的丈夫这时才长舒一口气,从这位高龄产妇离开讲台到孩子出生才不过一个多小时。可孩子刚满月,这位产妇就不顾家人和学校领导的劝阻,拖着虚弱的身子重返到了三尺讲台……这位爱岗敬业的教师就是我们老君台中学的石焕新老师。时光荏苒,一转眼的功夫,石焕新跨入教师这个职业已经17年了。在这17年的时间里,她把满腔的热血献给了她挚爱的学生们,把勤劳和智慧融入这小小的三尺讲台,使这块儿沃土上的花儿茁壮成长,竞相绽放。

一、以爱为本,忠诚教育事业

石__,周口市西华县人。1998年6月从开封师专毕业,本科学历。为了鹿邑的教育事业而从教于鹿邑县老君台中学。从第一天起,她就在心里默默立下了"把教育当做自己一生的事业"的誓言。从此,她乐在其中,勤奋敬业,不懈奋斗,在教育事业这片沃土上实现着人生的价值。

作为年青的教师,她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热爱教育,热心教研,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潜心研究教育,在积极做好本职工作,争创一流佳绩之余,致力教育科研与改革,为培养"有道德、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不断努力。陶行知曾说过这样的话:"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是呀,只有爱的付出,才有爱的收获。因此,她作为一名教师一直坚信以爱为本,用爱来感化学生,来净化学生的心灵。

二、用心教书,用爱育人

工作17年来,石焕新一直担任班主任工作,工作主动热情、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在平时的工作中,她常常要一而再,再而三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工作和道德品质教育,尤其对于班级里的后进生,贫困生,以及家庭复杂的孩子,她采取了用爱去感化他们的心灵,用心去塑造他们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品质的方法。在课堂中也一样,她本着少惩罚、多肯定;少质问、多鼓励;少训斥、多交谈;少命令、多引发的谈话政策,进行入情、入理、入境、入心的教育,让学生不把学习当成负担,健康快乐地成长。20__届石焕新班有一位学生鲍超权因自幼患小儿麻痹症而腿脚不灵便,家里条件也很差,特别自卑。石焕新经常和他促膝谈心,并组织学生给他捐款,使他变得自信自强,学习进步很快,20__年顺利地考上了高中。石焕新老师在单位是个好教师,在家是一个标标准准的模范妻子,合格的"女仆".丈夫病了,他就千方百计给爱人做一些可口的饭菜,有时要一口一口地喂,到了晚上丈夫和儿子睡着了,她还要完成两项任务:做家务和批改作业,每天一直忙到深夜。早晨四、五点钟又爬起来做饭,做家务,有时顾不上吃早饭。了解石老师的人都说,看不到她有清闲的时候。她总是笑一笑说:"从小就苦惯了,也累惯了,只要能对得起工作,对得起学生,对得起家人,我就觉得活的充实。"

在数学教学中,为了使学生由爱学变成乐学,她精心设计每一节课。同时,她还常常与家长沟通、联系,强调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经过这几年的努力,她任教的班级一年较一年有进步,这进步,不仅仅只是成绩方面的,还有能力方面的,而更重要的是班上的学生有了学习的信心和热情。

三、追求卓越,奋力翱翔

常言道: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石焕新坚持学习,以此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教学中,她潜心钻研教材,反复研讨新课标,认真做好笔记,广泛汲取营养,及时进行反思,转变教育观念,捕捉新的教学信息,勇于探索教育规律,大胆采用新的教学手段。石焕新常向同科老师学习教学经验,借鉴优秀的教学方法,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业务水平。同时积极参加各个公开研讨课,教学技能不断提高。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石焕新的教学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曾多次被评为鹿邑县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河南省骨干教师,多次获省市辅导奖,论文在国家基础教育论文大赛中被评为二等奖,教学成绩突出。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是石焕新追求的境界。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她丝毫没有懈怠,她深知后面的路还很长。她坚信"痴心一片终不悔,只为桃李竞相开",无怨无悔的辛勤工作,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

校园最美教师的事迹材料【篇7】

1、阿力太(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静县巴音布鲁克区寄宿制学校):

阿力太是一名寄宿学校老师,最大愿望就是孩子们都不辍学,她的教育梦想是让每个家在远方、寄宿学校的孩子感受爱。因交通不便,阿力太的学生长达五个月不能回家,父母很少来探望,执教16年来,她用母亲般的关爱,连接起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情感的纽带。为了家访,她利用周六周日、寒暑假孤身骑马走遍23835平方公里大草原,踩冰踏雪、跨江过河、多次遇险。为了向学生家长传递信息,在收不到手机信号的草原上,她随身携带收音机,找到信号时就给当地专门为牧民传递信息的蒙语频道打电话,通过电台通知牧民。16年来她用坏了5部收音机。为了坚守自己的教育理想,她没见到母亲最后一面、不能守在儿子身边、连丈夫也被她带到高寒小学。执教16年,阿力太老师教出了300多名中专生,50多名大学生。

2、仲威平(黑龙江省伊春市铁力市工农乡兰河小学):

16年来,为了14名肢残、智障、困难家庭孩子有学上,仲威平老师放弃调转机会,留在偏僻乡村教学。她相信教育平等,“人人都有出彩的机会”。她的教育梦想就是让残障、智障、家庭困难孩子都能上学。16年坚守,当地人评价她有“五多一少”——“走路最多,讲话最多,课时最多,教材最多,备课最多,学生最少”。从家到学校,每天来回20公里山路,她骑坏了8辆自行车、落下了一身病。正因为她当年这个抉择,曾不被人接受的14个孩子,5个考上名牌大学、1个成为汽车制造工程师、一个成为学校所在村村长,其中小儿麻痹症的孩子目前研究生在读;也正因为她16年的辛苦付出,她的课堂让118名孩子成才,20多名考上大学、大专。

3、格桑德吉(西藏自治区林芝地区墨脱县帮辛乡小学):

为了让雅鲁藏布江边、喜马拉雅山脚下的门巴族孩子有学上,格桑德吉放弃拉萨的工作,主动申请到山乡小学。她的教育梦想就是让门巴族孩子都能上学。格桑德吉老师所在的帮辛乡小学是墨脱最后一个通公路的乡,因常年泥石流、山体滑坡,从未有过完整的路。为了劝学,12年来格桑德吉老师天黑走悬崖、在满是泥石流、山体滑坡的道路上频繁往返;为了孩子们不停课,别村缺老师时她不顾六个月身孕、背起糌粑上路;为了把学生平安送到家,每年道路艰险、大雪封山时,作为校长的格桑德吉跟男老师一样,过冰河、溜铁索、走悬崖峭壁,把四个月才能回一次家的学生们平安送到父母的身边。在格桑德吉老师十二年如一日的努力下,门巴族孩子从最初失学率30%,变成到今天入学率95%。12年来,她教的孩子有6名考上大学、20多名考上大专、中专,而她自己的儿子却留在了拉萨,一年才能见一次。村民们亲切地称她为门巴族的“护梦人”。

4、廖乐年(广东省梅州市大埔长教村百江德兴堂):

2001年,做了一辈子教师的马来西亚华侨廖乐年退休了,他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回到家乡免费教孩子们英语,一干就是十二年。廖乐年骑着车挨家挨户地动员招生,教学生不收学费,免费供孩子吃住,村民们不理解,称为他为“颠鬼”、“疯子”。为了让村民们接受自己,他学习中文和客家话;为了让路途远的孩子能免费住宿,他翻修了祖父留下的祠堂……。十几年下来廖乐年的学生总数突破5000人。而且他教的学生普遍英语成绩突出,好多孩子考了六级、八级。现在每年还不断有外地慕名而来的学生。面对越来越多的学生,廖乐年在教他们英语的同时,也不忘教他们做人的道理。他要求所教过的学生将来有能力时每个人也要资助两个孩子,让爱心和梦想传递下去。

5、廖占富、张兴琼(四川省巴中市通江县碧溪乡火天岗村小学、石庙村小学):

廖占富、张兴琼是一对教师夫妻,他们分别在四川凉山深处两所隔山相望的小学执教,一人撑起一座学校,让大巴山深处走出了二十多名大学生。当年,高中毕业的张兴琼在村长父亲的劝说下,当上了乡村教师,一人一校干了8年。8年后,村长父亲为了留住乡上派来的临村代课老师廖占富,撮合两人成婚。婚后,两个志同道合的年轻人一干就是二十多年。三年前,丈夫被派到对面山头小学,在一间废弃寺庙里教14个山村孩子。两个山头,两所小学,之间是两个多小时的山路,从此夫妻二人一人守住一所小学,隔山相望,一周见一面。他们用自己的分离和坚守,守住了大巴山深处孩子的未来。

6、吉思妞(云南怒江州泸水县六库镇气象路云南怒江特殊教育学校):

16年前,吉思妞是从一所普通的乡村小学调来怒江特殊教育学校,来到了这个完全不同的世界。这是一所偏远山区的学校,百姓多不识字,一直以来都是学校老师进山去招生。而怒江地形险峻,为招生老师们常常要过索道、骑马、爬乡村山路,辗转两天时间才能到达。这是一所特殊教育学校,现有79名孩子,大都是傈僳族和白族的聋哑儿童。聋哑孩子性格孤僻极端,因为不会说话,发脾气时很容易自虐,吉思妞也曾经想过退缩,但当孩子们不清晰地叫着“妈妈”,张开小手让她抱抱时,她决定留下来。面对这些特殊的学生,吉思妞要时刻关注孩子的变化,从吃喝拉撒到青春期都得手把手教。吉思妞说,对于这些孩子,需要良心爱心更要有恒心。在吉思妞和其他老师的关心教育下,这些聋哑孩子也考上了大学,其中还有些孩子大学毕业后愿意回来任教。

7、王金花(海南省儋州市兰洋镇番打小学):

在儋州市兰洋镇番打小学有位30年划船接送孩子们上下学的女“艄公”王金花,她是学生眼里的好老师,也是他们的“好母亲”。从1997年转正开始,王金花每月有450元的工资收入。为了鼓励学生好好学习,她自设奖助学金,每月拿出工资的一半放到里边。她教过的学生几乎都得到过她的资助和奖励,少则50元,多则千余元

8、杨元松(贵州省黔西南州安龙县万峰湖镇毛草坪小学):

在杨元松的眼里,每个学生都有独特的天赋。他注重培养有梦想的孩子,经常带孩子走出大山参观,给孩子讲乔布斯的励志故事,把梦想植入山村孩子心田。他还鼓励边远乡村孩子大胆追梦,并为他们创造实现梦想机会。在教学中他发现孩子们不善交流,就鼓励孩子们用写日记的方式打开心扉,并引导孩子们爱上写作。看到山村出现的辍学打工潮,孩子宁愿为打工荒废学业,杨元松就通过自己的努力将学生日记出版成书——《中国留守儿童日记》,为让孩子们体会到成就感。26个留守孩子、220篇孩子的日记、12封孩子写给父母的信、21幅象征孩子梦想的画,《中国留守儿童日记》一经出版,就引发了社会对留守儿童问题的关注,也为孩子们带来了人生第一笔稿费。高兴的杨元松挨家上门给孩子送稿费,他要让这些乡村长大的孩子知道,人的未来不只打工一条路。

9、刘坤贤(重庆市巫溪县高楼乡新田村小学):

刘坤贤是一位28年如一日,义无返顾、扎根山村的土家族老师。为了帮助贫困学生筹集书本费,他假期外出打工却遭遇事故高位截肢;为了保证正常教学,养伤期间他让妻子自修大专课程,为学生代课;为了让孩子们的回家路更安全,他卖掉家养猪,为孩子们在回家的路上修了两座桥;为了解决学生们吃水难的问题,他拄拐上山找水源,自己出钱铺设水管,接水进校;为了改善教学条件,他用转为公办教师后的第一笔工资为学生买了电脑、电视机。为了让孩子们的教育不中断,即使突发脑溢血,他也拒绝领导照顾他去条件更好的中心校的安排,因为他不愿意看到山村小学没有老师。由于身体不好,领导还提出过并校,可是“固执”的刘坤贤考虑到有19个孩子会因此要步行四小时上学,就拒绝了,他说“我在、学校就在,要坚持到最后一刻”。

10、潘立华(安徽省黄山市歙县上丰乡上丰中心学校南源村吴家坦教学点):

从1976年高中毕业担任民办教师开始,潘立华开始在吴家山教学点任教,一个人一干就是37年。他手把手地教着山里的孩子,帮他们圆“看看大山之外”的梦想。吴家山教学点地处歙县北部高山地区,交通闭塞。为了方便山里低龄孩子就学,教育部门只得就地设置教学点。在教学点,潘立华是老师,负责所有不同年龄孩子的教学;潘立华是校长,负责教学点的所有事务;潘立华是保育员,每天要给孩子们热好各自带的饭菜,农忙季节或者天气不好时,他还要把孩子们送回家;潘立华还是安全员,坚持每日10分钟安全教育,下课学生活动的场地有安全隐患,他总站在高坝前以防学生发生意外。

11、“会泽七子”(云南省曲靖市会泽县纸厂乡龙家村小学的7名80后教师):

云南省曲靖市会泽县纸厂乡龙家村小学位于海拔两千多米的山崖上。学校一共有127个孩子,8名教师。除了一位五十几岁的老教师外,其余七位都是“80后”。他们放弃了留在城里的机会,回到养育他们的大山,各显身手,给孩子们带来知识文化,并把山外的世界带给这些孩子们。在里条件艰苦,他们每个老师都都身兼数职,有的兼任食堂管理员,有的兼任采购员、记帐员。雨天山路泥泞,他们去集市买菜的破面包车经常陷在污泥里,这些年轻人们就扛上铁锹,集体去修山路。平时这七位“80后”吃住在一起,像兄弟姐妹一样。被当地人称为“会泽七子”。

141242